九月总结
动手换了电脑的屏幕,之前买电脑的时候还专门升级了一下屏幕,结果第一个倒下的居然是屏幕。
综艺总结
书
《置身事内》8.7/10
博主推荐的,2021年出版,有近年来的内容。一本“中国”特色的政治(经济)学科普书籍,了解什么是决定中国经济的轮廓,为什么会这样,也有一些建议。
这本书看完,对网络上的一些结论也有了一些判断,比如“中国官场(怎么样)”,“中国共产党(不)可能倒”。
很喜欢每一章后面的推荐阅读,里面推荐的作品,可以当一个主题阅读来阅读/研究。
一套严格的概念框架无疑有助于厘清问题,但也经常让人错把问题当成答案。社会科学总渴望发现一套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方法和规律,但这种心态需要成熟起来。不要低估经济现实的复杂性,也不要高估科学工具的质量。
以前对于政府,几乎都没怎么接触过,没啥概念
总的来说,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,地方政府几乎都有很强的干预能力。其中土地直接归政府所有,资金则大多来自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政府控制着其他渠道,比如国有投融资平台。对于劳动力,政府控制着户口,也掌握着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服务的供给,还掌握着土地的供应,直接影响住房分配。而生产中的科技投入,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公立大学和科研院所。除此之外,地方政府还有财税政策、产业政策、进出口政策等工具,都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。
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所有者,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,会把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企业使用,并负责对土地进行一系列初期开发,比如“七通一平”(通电、通路、通暖、通气、给水、排水、通信,以及平整场地)。
我国政治经济体制,有三大必要组件:掌握大量资源并可以自主行动的地方政府,协调和控制能力强的中央政府,以及人力资本雄厚和组织完善的官僚体系。
关于分税制改革谈判
但很多学生不太理解为何谈判如此艰难:只要中央做了决策,地方不就只有照办的份吗?“00后”一代有这种观念,不难理解。一方面,经过分税制改革后多年的发展,今天的中央政府确实要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更加强势;另一方面,公众所接触的信息和看到的现象,大都已经是博弈后的结果,而缺少社会阅历的学生容易把博弈结果错当成博弈过程。
关于土地财政/金融,目前经济增速已经放缓
随着城市化和商品房改革,土地价值飙升,政府不仅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支撑起了“土地财政”,还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资本化,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了天量资金,利用“土地金融”的巨力,推动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。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债务。
这套模式的关键是土地价格。只要不断地投资和建设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,城市就会扩张,地价就会上涨,就可以偿还连本带利越滚越多的债务。可经济增速一旦放缓,地价下跌,土地出让收入减少,累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,可能压垮融资平台甚至地方政府。
与债权相比,股权的约力更强。一来股东风险共担,共赚共赔;二来股权可以转让,股价可以约束公司行为。哪怕同样是借债,债券的约束力也比银行贷款/强,因为债券也可以转让。
以下是这本书部分结论,书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加大民生支出。在社交平台上也经常看到,但都没有原因。
其一,加大民生支出,能改变“重土地、轻人”的城市化模式,让城市“以人为本”,让居民安居乐业,才能降低储蓄和扩大消费。
其二,加大民生支出,可以限制地方政府用于投资的生产性支出。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,实业投资已经变得非常复杂,以往的盲目投资所带来的浪费日趋严重,降低了居民部门可使用的实际资源。而且实业投资过程大多不可逆,所以地方政府一旦参与,就不容易退出。即便本地企业没有竞争力,政府也可能不得不持续为其输血,挤占了资源,降低了全国统一市场的效率。
其三,推进国内大循环要求提高技术,攻克各类“卡脖子”的关键环节。而科技进步最核心的要素是“人”。因此地方政府加大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民生支出,正是对“人力资本”的投资,长远看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。
其四,加大民生支出,遏制投资冲动,还可能降低地方政府对“土地财政”和“土地金融“发展模式的依赖,限制其利用土地加大杠杆,撬动信贷资源,降低对土地价格的依赖,有利于稳定房价,防止居民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侵蚀消费。
画作《金钱的世界》8.8/10
画家的视频解释
The Waterworks of Moey: private profits, public costs
在资本市场,想要快速聚集财富,且不需要付出过多劳动的三个身份:
- 股东:无论是上市还是未上市,都可以从公司的利润中获得分红,或者从股票/基金的价格差获得钱。
- 房东:每个月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(租金),并且享受房子价格上涨的红利,而与租客无关,租客甚至要承受租金上涨的代价。
- 金融行业的管理者:无论是管理盈利还是亏损,都可以获得高额的管理/手续费。
电视剧
《四方馆》7.2/10
- 之前没太追过国产剧,终于知道“剧没有钱“”编剧写在一条繁荣的街,制片人被气死“是什么样子了。说风风光光的办葬礼,结果出来是一个小山头+几个主角+一顶棺材+几盘花草,真是太好笑了。
- 想看的是案件,但太过简单。后面情节主线过多,有注水嫌疑,且女主撑不起那么多重要的戏份。
- 作为轻喜剧,很多角色还是演得很好的,能让人笑出来,比如于馆主和元莫。
《凡人歌》9.0/10
- 一部“顶级”普通人的生活记录,有各个行业不同选择和性格的人,都很典型,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。一家人从中产阶级滑落。
- “顶级”:顶级城市北京,顶级学历清华北大,顶级大公司/接近上市,与之相应的收入也是顶级的,等。但这些顶级并不影响普通人生活的困难,只要把所有相应的等级向下调,是符合现代普通人的。如,剧中的中产是年收入几十万,换到小城市就是年入10多万。
- 这里成立的条件是,没有上一代的资产/关系积累,每个人的起点是接近的,大学毕业,从零开始。这个假设,在经济增速很快(或改革开放)时,大部分人是能成立的。但现在经济放缓,而且在上一代完成积累后,阶级跨越并不会很通畅,主角团的一家一不小心就阶级滑落。虽然前面不断地麻烦,但还没陷入深渊(负债),而且最后不断还回原来的钱,给人希望。通过不断顽强坚持,有好的结果,符合主旋律。
- 剧中围绕这一家人,出现了很多人物。每条线不怎么交叉,人物是行业的典型,没有很割裂,完全带进去了,编剧功力很好。简单写一下这些人物。
沈琳:前职场精英,生娃后是家庭主妇,之后遇到困难,坚韧不拔。懂得居安思危,不随便花钱,期权在变成钱之前就是一张废纸。放得下面子但又有原则,几份工作都是快找快停,不会让人觉得很突兀。沉得下心学习,每份工作都努力学习需要的技能。有脑子,找月嫂培训,了解情况对价。反面的家庭主妇是顾月嫂的豪门太太。
那伟:接近上市公司的副总,家庭的“好男人”。没有沈琳,按照他的脑子,估计爬不上去,更不能在后面那么快振作起来。
李晓悦:追求当下感受/自由/从心。很多人可能会不理解,但,上无老下无小,一人吃饱全家不饿。工作能力强,保证不会饿死,物欲/要求低,易满足。
那隽:本科北大,研究生清华。喜欢提前规划,崇尚科学,利益至上的大公司安全程序员。耳聋后找到利益最大化的办法执行,能从吃人的公司拿到应得的东西,并且全身而退。
沈磊:北大毕业,拿到北京户口的公务员,后放弃工作寻找“自己”,我能理解,不过不喜欢,这条线是倍速的。
谢美蓝:北大毕业,投资公司的小领导,积极上进,抓住机会向上爬了。这个人物后面并没有给出结局,一旦给出,争议性会非常大。
几场戏挺好的:
- 那隽公司业务出现问题,开发和安全开始扯皮打架。
- 谢美蓝和沈磊在卧室吵架。
- 沈琳和那位伟双双失业后,在小吃店面对苦难的态度。
《走向共和》看完第13集 8.9/10
- 《置身事内》推荐的,和《大明王朝1566》一起,两部剧都是开头大臣就开始算银子,太后/皇上要盖房子,而到处钱都不够用。
- 这部剧有68集,只看了前13集。是近代的历史,对人物事件有些印象,前面是算银子盖房子,北洋海军没有钱买炮弹,在甲午战争中和日本战败,签订马关条约。
- 这部剧比较明显的走剧情,走人物思考,导演也很会拍对比讽刺。《大明王朝1566》更多的怼脸思考利益算银子,更多体现官场处事。
综艺
不全是这个月看的,有的是长期追的,有的是近期高强度追完的,有的是第一次接触。每个综艺在看的时候感受还挺多,但现在总结,很少能留存在脑子的,之后会减少这方面的输入。
《你好星期六》
- 从22年开始,基本长期追,有一部分看了相关的加更和花絮。有些人环节设置得很有意思,艺人也会主动制造很好的笑点,会看得很开心下饭。
- 有些整体安排很无聊,有些人做综艺游戏输了还会挂脸,倍速都看不下去。
- 艺人放得开,无聊的游戏才能有趣;艺人放不开,有趣的游戏也无聊。不需要过多的综艺咖来做效果,否则一些艺人根本get不到,很尴尬。请上台的艺人有点敬畏职业的行为,不要以为单纯上一次综艺宣传,啥也不了解。
《中餐厅》
- 看过第五季中间几期,第八季整季和几期的花絮内容。对比来看,后面的艺人明显更放松一些,不用频繁更换地点,时间没那么紧张,有时间去游玩。
- 比较喜欢的是后厨做饭和餐厅营业的内容,看他们如何解决困难,如何应用知识。其他部分就是单纯看有钱人是不那么在意钱,享受生活的。
《十天之后回到现实》
- 全部的正片、复活岛和生活篇的内容,在刚录制时,我被部分参赛者发出的微博吸引到,关注到在播出就看了。
- 当时的想象是,他们在没有电子产品,也没有熟悉的朋友的情况下,是如何打发(思考)“无聊”的十天。部分参赛者估计也是这么想的,都带了娱乐消遣的东西,但估计都没怎么用上吧。节目组安排了很多消耗心理的游戏,探索人性的选择。
- 关于整个制作,节目组花了很大的心思,去设计游戏,去落地执行整个项目,看得到的是,真有钱了。
- 关于游戏设计,也是我比较喜欢的,不是单纯的体力、脑力和心理,这三个方面都有比较专业的参赛选手,单纯比这些,其他人肯定比不过这些人的,都是团队合作赛,考验人性。
- 关于选择的参赛选手,只认得几个艺人,但他们的作品没有看过,其他人没有听过。看完整个节目,对一些人也有了一些看法,而这些看法的形成,很大一部分是由后期剪辑镜头决定的,我无法知晓全貌。
- 镜头,对艺人的镜头明显偏多,即使他们并没有输出很好的内容。有些人偏素人,整个节目结束,我都没搞清楚他们的名字和职业,别提在游戏中的观察。下面写两个艺人:
- 李庚希,镜头最多,无论是她自己的输出/看法/生活,还是其他人对她好的态度/评价/看法,很多都被剪进去。当时压根想不明白为什么看完通过其他事情了解到,她应该是钱权的代表。得到的过程过于顺利,看待事情也过于单纯。
- 张大大,在我眼中的娱乐粉圈,遭各方粉丝又爱又恨的人物。爱是从他口中可以接收到她们的偶像的业内信息,满足直播间各方粉丝的要求。恨就一直搞不懂,通过这次综艺算是明白了。他喜欢带头抱团形成小团体,为保护团体的人,会对其他参赛者造成伤害。被伤害的参赛者的粉丝自然不满,同时这种“保护”(资源分配)是全部是在明面上的,综艺内他的想法/行为全部暴露在公众面前被审批。团体分配中,一定会产生不均,偶像的粉丝自然认为自己偶像应该能拿到更好更大的蛋糕,一次没有拿到,那么分配人的任何行为都会被放大成错误。配合其他被伤害的参赛者的粉丝,全面形成恨的形式。很多粉丝想不明白,为什么在综艺之下,团体中的艺人和张大大保持不错的关系,综艺只是明面的游戏资源分配,只要能拿到合理就行,不必太在意大小,私下是利益分配。
《城市捉迷藏》
- 正片的12期和几期VIP花絮,从11期后面向前看的,能看到后面节目整体的规则越来越完善。
- 艺人从第一期的淳朴开跑,到后面玩心眼子躲猫猫,也是后面这种好看一些,每个人的心理/策略之类的。12个人,分成两队,每个人都展现不同的方面,组成一个小社会。有人拥有硬技能(体力)被两队争相争取(复活),有人会玩策略争取更多镜头,有人属于弱势早早被盯上,有人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。
- 这个游戏的整体设置比你好星期六好很多,好六的游戏都很简单/无聊,想要赢得游戏,思考多一点,团队的人合作一些就行,好看的是人如何搞出笑点,人无聊只想赢游戏,就没啥看头。
《密室大逃脱》
第六季第3-6集,两次密室的内容,只看了正片,没有看花絮。第一次看这个节目的系列内容,知道一些艺人的名字,但没有看过相关的作品,在这里终于知道原来有些人并不是光有知名度,还是活跃在其他地方的。
有些地方比较吓人,有些地方比较无聊,特别是解题部分。对于全黑环境,对处于之中的人,是比较恐怖的,但观众处于上帝视角,这部分过多会很无聊。
能花那么多钱制作一个密室,感觉很神奇,当密室线索公开之后,还能持续的吸引到客人吗?